当前位置:首页  专业认证  师范专业认证

师范专业认证

师范类专业认证知识手册

录入时间:2023-03-22 发布者:admin 访问次数:2479

教学质量监测研究与评估中心

202211月编



编写说明


 师范类专业认证是推动师范类专业加强内涵建设,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强化师范生能力培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同时师范类专业认证是一项系统性、根本性的师范人才培养改革工程,需要全校师生员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凝心聚力、共同奋斗才能达到预期目标。

为方便师生员工对师范类专业认证相关知识的学习,我们特编制了师范类专业认证知识手册。

目 录


第一章  专业认证应知应会

1. 什么是师范类专业认证?…………………………………………1

2. 实施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背景是什么?……………………………1

3. 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目的是什么?…………………………………1

4. 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1

5. 如何理解认专业证理念中的“学生中心”?……………………1

6. 如何理解专业认证理念中的“产出导向”?……………………2

7. 如何理解专业认证理念中的“持续改进”?……………………2

8. 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组织体系是什么?……………………………2

9. 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体系的架构是什么? ………………………2

10. 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的逻辑“主线”是什么? ………………3

11. 师范类专业认证必须达到的“底线”要求是什么? …………3

12. 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反向设计、正向施工”是什么? ………3

13. 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工作程序是什么? …………………………3

14. 师范类专业认证考查的“五个度”是什么? …………………4

15. 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包括哪些指标? ……………5

16. 师范类专业认证对专业培养目标设定提出了哪些要求? ……5

17. 师范类专业认证对师范生的毕业要求有哪些? ………………6

18. 专业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关系是什么? ……………………7

19. 什么是“一践行三学会”? ……………………………………7

20. 师范类专业认证对学校的师资队伍有哪些要求? ……………7

21. 师范类专业认证对学科专业课程教师有何新的要求? ………8

22. 师范类专业认证专家现场考查包括哪些内容? ………………9

23. 师范类专业认证专家是怎么确定听(看)课和抽调试卷、毕业论

文、实习实践材料的?………………………………………………10

24. 师范类专业认证专家现场考查时集体考查什么内容?………10

25. 师范类专业认证是如何促进参评专业持续改进的?…………10

26. 为什么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强调建立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跟

踪反馈与社会评价机制?……………………………………………11

27. 申请师范类专业认证前要做哪些准备工作?…………………12

28. 师范类专业应怎样落实“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12

29. 师范类专业应怎样树立“产出导向”的人才培养观?………12

30. 师范类专业应怎样坚持“持续改进”的质量观?……………12

31. 专业应如何面向岗位需求论证培养目标的定位?……………13

32. 专业的毕业要求如何从内涵上有效对应支撑培养目标?……13

33. 师范类专业应如何分解专业的毕业要求?……………………13

34. 学校接受师范类专业认证的主要工作是什么?………………14

35. 通过认证专业整改期间每年报备的材料有哪些? …………15


第二章  访谈、座谈参考问题

1.访谈、座谈校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人参考问题…………………17

2.访谈、座谈学院领导、专业负责人参考问题……………………19

3.访谈、座谈教师参考问题…………………………………………20

4.访谈、座谈在校生参考问题………………………………………22


第三章  学校简介和学校师范教育发展概况

1. 学校简介 …………………………………………………………25

2. 学校师范教育发展概况 …………………………………………26




师范类专业认证知识手册


第一章师范类专业认证知识问答

1.什么是师范类专业认证?

 答:师范类专业认证是专门性教育评估认证机构依照认证标准对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状况实施的一种外部评价过程,旨在证明当前和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专业能否达到既定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2.实施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背景是什么?

 答:师范毕业生是中小学教师队伍的主要来源,师范类专业办学质量水平直接决定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是影响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近年来,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取得了积极进展,为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保障。与此同时,教师教育综合改革也面临着开放化背景下的教师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亟待建立、综合化背景下的教师教育特色亟待强化、教师教育内涵式发展亟待引导等新情况和新问题。建立师范类专业认证制度、健全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推动教师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是从源头上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一项重要举措。

3.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目的是什么?

答: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目的是推动师范类专业聚焦师范生能力培养,改革培养体制机制,建立基于产出的持续改进质量保障机制和质量文化,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保证师范类专业培养出符合标准的合格毕业生。

4.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答: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是“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这是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的行动指针,贯穿师范类专业认证全过程。

5.如何理解专业认证理念中的“学生中心”?

 答:学生中心(Student-CenteredSC),即强调从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向以“学”为中心的新模式转变,以师范生学习效果和个性发展为中心安排教学活动、配置教育资源,并根据师范生学习效果和职业发展情况不断优化、改进教学过程。

6.如何理解专业认证理念中的 “产出导向”?

 答:产出导向( 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 ,即强调立足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以师范生发展成效为导向,从师范生毕业时的学习成果和就业后的职业发展能力出发,反向设计课程体系与教学环节,配置师资队伍和资源条件,评价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7.如何理解专业认证理念中的“持续改进”?

 答:持续改进(Continubus Quality ImprovementCQI),即强调建立基于师范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毕业要求)的评价改进机制,对专业人才培养活动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跟踪与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用于人才培养工作改进,形成“评价—反馈一改进”闭环,推动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8.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组织体系是什么?

 答:师范类专业认证组织管理与具体实施的机构包括: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评估机构和认证专家组织,三者分工负责,协同推进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

9.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体系的架构是什么?

 答:师范类专业认证针对各地各校师范类专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以及类型层次复杂多样的现状和特点,构建了横向五类覆盖、纵向三级递进的体系架构,推动高校合理定位、特色发展、持续提升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五类是指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分为中学教育、小学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特殊教育等五个类别。

 三级是指每类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分为三个层级,第一级定位于师范类专业办学基本要求监测,旨在促进各地各校加强师范类专业基本建设,是保合格;第二级定位于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合格标准认证,旨在引导各地各校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保证专业教学质量达到合格标准,是上水平;第三级定位于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卓越标准认证,旨在建立健全基于产出的人才培养体系和运行有效的质量持续改进机制,以评促强,追求卓越,打造一流质量标杆,提升教师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是追卓越。第一级认证达标,才能申请第二级认证;通过第二认证,才可以申请第三级认证。

10.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的逻辑“主线”是什么?

 答: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的8个一级指标不是碎片化存在的,而是有其内在逻辑关系的。认证标准要求专业根据外部需求制定培养目标,为支撑培养目标达成而制定相应的毕业要求(学生学习产出),设计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合理配置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满足人才培养需求,并要求专业建立基于产出的评价改进机制,保证专业不断改进教学环节,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之间“反向设计、正向施工”的互动关系是认证标准的逻辑“主线”。

11.师范类专业认证必须达到的“底线”要求是什么?

 专业认证的“底线”要求是指认证专业达到合格要求的必要条件。认证专业达到合格要求的必要条件是学校和专业必须建立和完善三个机制,即:课程教学、教育实践和学习成果的质量监控机制;课程目标、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的达成评价机制;保证达成评价结果用于专业持续改进的持续改进机制。专业必须提供面向产出的三个机制的相关说明与支撑材料,这是判定专业能否通过认证的重要依据。

12.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反向设计、正向施工”是什么?

 答:“反向设计”是指专业要根据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教师能力素质需求,确定合理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毕业要求),根据毕业要求设计课程体系和课程目标。

  “正向施工”是指专业要根据培养目标要求,采用匹配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办法,使课程教学与考核能够支撑课程目标,课程目标能够支撑毕业要求,毕业要求能够支撑培养目标,并保证师资队伍、办学条件等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

13.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工作程序是什么?

 答:根据师范类专业第一、二、三级认证功能定位和组织实施方式的不同,设置了相应的认证工作程序。

 第一级认证采取网络平台数据采集方式,对师范类专业办学基本信息进行常态化监测。

 第二、三级认证采取专家进校考查方式,对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状况进行周期性认证,认证程序包括申请与受理、专业自评、材料审核、现场考查、结论审议、结论审定、整改提高7个阶段。

 (1)申请与受理。高校向教育行政部门委托的具备资质的教育评估机构提交认证申请表。申请与受理审核专家要严格按照工作规程要求,重点审核专业提供的材料能否证明专业育人机制达到认证的“主线”和“底线”要求。审核通过的专业,进入自评阶段。

 (2)专业自评。高校依据认证标准开展专业自评工作,按要求填报有关数据信息,撰写并提交自评报告。

 (3)材料审核。教育评估机构组织专家对专业自评报告和数据分析报告等相关材料进行审核。审核通过的专业,进入现场考查阶段。

 (4)现场考查。教育评估机构组建现场考查专家组。专家组在审阅专业自评报告和数据分析报告基础上,通过深度访谈、听课看课、考查走访、查阅文卷、集体评议等方式,特别注重了解毕业生教书育人情況,对专业达成认证标准情况做出评判,向高校反馈考查意见。

 (5)结论审议。教育评估机构对现场考查专家组认证结论建议进行审议。

 (6)结论审定。教育评估机构将审议结果报教育主管部门同意后,提交教育部认证专家委员会审定。认证结论分为“通过,有效期6年”“有条件通过,有效期6年”“不通过”三种。认证结论适时公布。

 (7)整改提高。高校依据认证报告进行整改,按要求提交整改报告。教育评估机构组织专家对整改报告进行审查,逾期不提交或整改报告审查不合格,终止认证有效期。

14.师范类专业认证考查的“五个度”是什么?

 答:师范类专业认证考查的“五个度”是指:

 (1)培养效果对培养目标的达成度;

 (2)专业定位对社会需求的适应度;

 (3)师资及教学资源对人才培养的支撑度;

 (4)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

 (5)学生和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满意度。

15.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包括哪些指标?

 答: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标准是国家对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的合格要求,包括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支持条件、质量保障、学生发展8个一级指标,共39个二级指标。具体如下:

 (1)培养目标含目标定位、目标内涵、目标评价3个二级指标。。

 (2)毕业要求含师德规范、教育情怀、学科素养、教学能力、班级指导、综合育人、学会反思、沟通合作8个二级指标。

 (3)课程与教学含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5个二级指标。

 (4)合作与实践含协同育人、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导师队伍、管理评价5个二级指标。

 (5)师资队伍含数量结构、素质能力、实践经历、持续发展4个二级指标。

 (6)支持条件含经费保障、设施保障、资源保障3个二级指标。

 (7)质量保障含保障体系、内部监控、外部评价、持续改进4个二级指标。

 (8)学生发展含生源质量、学生需求、成长指导、学业监测、就业质量、社会声誉5个二级指标。

16. 师范类专业认证对专业培养目标设定提出了哪些要求?

 答:培养目标设定包括服务面向、服务定位和人才规格等内容。师范类专业认证要求对师范生毕业5年左右的具体能力和表现有清晰的表述,反映师范生毕业后 5 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体现专业特色和优势,并能够为师范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所理解和认同。还要求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和达成情况进行评价,并能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必要修订。评价和修订过程都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17. 师范类专业认证对师范生的毕业要求有哪些?

 答:毕业要求是专业根据培养目标,对师范生毕业时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必须达到的要求,是专业对学生作出的学习发展承诺。师范类专业认证对师范类专业所培养师范生提出的毕业要求有八个方面,包括:师德规范、教育情怀、学科素养、教学能力、班级指导、综合育人、学会反思、沟通合作。

 (1)师德规范:要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遵守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2)教育情怀:要求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事业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3)学科素养:要求具有一定的人文与科学素养。掌握学科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理解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学科在中学中的价值,了解所教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与社会实践、学生的生活实践之间的联系。

 (4)教学能力:要求在教育实践中,能够依据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针对中学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特点,运用学科教学知识和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获得教学体验,具备教学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

 (5)班级指导:要求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解中学德育原理与方法。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能够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获得积极体验。

 (6)综合育人:要求了解中学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理解学科育人价值,能够有机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参与组织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7)学会反思:要求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能够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进行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创新意识,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8)沟通合作:要求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沟通合作技能,具有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体验。

18. 专业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关系是什么?

 答:培养目标体现专业人才培养“产出”的质量预期与追求,是专业认证的总纲,具有统领性作用。毕业要求集中体现产出导向的基本理念,是整个认证的核心,具有承上启下作用。以培养目标为依据制定毕业要求,由毕业要求进行课程建设和教学设计,并开展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建设,最终指向学生发展,体现了以产出为导向。

19. 什么是“一践行三学会”?

 答:“一践行三学会”是对师范生毕业要求的进一步概括,即“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践行师德包括毕业要求中的师德规范和教育情怀,学会教学包括毕业要求中的学科素养和教学能力,学会育人包括毕业要求中的班级指导和综合育人,学会发展包括毕业要求中的学会反思和沟通合作。

20.师范类专业认证对学校的师资队伍有哪些要求?

 答:(1)数量结构方面:专任教师数量结构能够适应本专业教学和发展的需要,生师比不高于18:1,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占比一般不低于70%,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且为师范生上课。基础教育一线兼职教师素质良好、队伍稳定,占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比例不低于20%

 (2)素质能力方面:遵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较强的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和学习指导等教育教学能力;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具有职前养成和职后发展一体化指导能力,能够有效指导师范生发展与职业规划。师范生对本专业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师德和教学具有较高的满意度。

 (3)实践经历方面:教师教育课程教师应熟悉中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中学教育教学工作,至少有一年中学教育服务经历。其中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具有指导、分析、解决中学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基础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4)持续发展方面:制定并实施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建立教师培训和实践研修制度。建立专业教研组织,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建立教师分类评价制度,评价结果与绩效分配、职称评聘挂钩。探索高校和中学 “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共同发展机制。

21.师范类专业认证对学科专业课程教师有何新的要求?

 答:师范类专业认证是一项系统性、根本性的师范人才培养改革工程,对担任学科专业课程的教师有以下新的要求:

 (1)参与和熟悉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熟知专业的毕业要求;

 (2)基于毕业要求,了解本专业课程设置和结构,掌握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3)根据毕业要求设定自己所承担课程的课程目标及其对毕业要求的支撑;

 (4)根据设定的课程目标,确立课程内容和教学环节;

 (5)根据学情、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设立针对课程目标的课程考核方式;

 (6)在教学实施中,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要指向课程目标的达成;

 (7)有具体可行的、基于课程评价的课程持续改进方案并实施。

22.师范类专业认证专家现场考查包括哪些内容?

 答:专家组在审阅专业《自评报告》和《数据分析报告》等认证材料基础上,通过深度访谈、听课看课、考查走访、文卷审阅、问题诊断、沟通交流等方式,对专业达成认证标准情况做出评判,给出考查结论建议,并向高校现场反馈意见。

 (1)深度访谈是专家与参评专业有关人员通过深入交流,辨析专业办学情况的一种认证技术,是现场考查的基本方法,对专家查证认证材料的真实性、明晰参评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等具有重要作用。

 (2)听课看课是考查课程教学与实施情况的基本方式,目的是通过实地听课看课了解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师生互动,教学条件及使用效果等情况,对课程教学质量做出评价,判断课堂教学对毕业要求和学习效果达成的支撑情况。

 (3)考查走访是指对参评专业及所在学校、学院支撑教学的主要硬件条件(包括校内外实习基地)及管理运行服务方面的实地考查,主要作用是印证和判断参评专业教学条件对人才培养目标,特别是对毕业要求达成的支撑情况。

 (4)文卷审阅是对反映培养效果达成度重要文卷(如教学档案、支撑材料、毕业论文/设计、课程考核资料、师范生教育实习档案袋等)进行审查阅读过程。通过文卷审阅可以核实自评报告的客观真实性和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了解教师的精力投入和对教师教育的思考和研究,也能检验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状况,挖掘自评报告中未能反映的有关问题,再结合其他认证技术,精准把握最真实的专业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效果,对“五个度”的达成情况做出科学、全面的评判。

 (5)问题诊断是专家基于认证考查获得的各种信息,在了解和查证问题、分析和诊断问题成因基础上,提出破解问题“良方”的过程,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参评专业及所在学校和学院明晰差距所在、问题之源,进而形成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改进措施,促进参评专业的持续发展,并为相关专业提供借鉴。

 (6)沟通交流指专家个人与参评学校有关人员、用人单位、毕业生以及专家组成员间的交流和协商。

23.师范类专业认证专家是怎么确定听(看)课和抽调试卷、毕业论文、实习实践材料的?

 答:专家们采取“双二双十”的方式确定听(看)课和调阅试卷、毕业论文、实习实践材料,即每位专家至少听(看)2门包括但不限于专业核心课程、教师教育课程、通识教育课程,至少抽调 2 门近三年用于评价毕业要求达成的专业核心课程的试卷及考核材料,每门课程至少抽调 10 份,并保证抽调试卷均衡覆盖优中差三个层次;每位专家至少从近三届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中抽调两届学生共 10 份毕业论文(设计)的相关材料,至少从近三届学生教育实习档案中抽调两届学生共 10 份。组长可根据毕业生数量适度提高调阅篇数,保证样本数量。

24. 师范类专业认证专家现场考查时集体考查什么内容?

 答:师范类专业认证专家集体考查时主要考查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中对专业提供支持的相关教学设施、图书资源、创新创业活动中心等。集体考查时间会控制在60分钟以内,重点关注参评专业实验实训平台、在线教学观摩指导平台或专业公共平台建设对人才培养的支撑情况。

25.师范类专业认证是如何促进参评专业持续改进的?

 答:持续改进是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贯穿于认证工作的各个环节。师范类专业认证从认证标准到认证程序都要求参评专业做好持续改进工作,并形成机制。

 (1)认证标准第7条“质量保障”,明确提出四项要求:第一,专业应建立教学过程质量保障体系。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质量要求,质量保障目标清晰,任务明确,机构健全,责任到人,能够有效支持毕业要求达成。第二,专业应建立教学过程质量常态化监控机制,定期对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实施监控与评价,保障毕业要求达成。第三,专业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基础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对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进行定期评价。第四,定期对校内外的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能够有效使用分析结果,推动师范生培养质量持续改进和提高。

 (2)认证工作程序设有“整改提高”阶段,明确要求已通过认证的专业应认真研究认证报告中指出的问题和不足,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改进。具体包括三种情况:首先,通过认证的专业依据认证报告进行整改,按要求提交整改报告。评估中心组织专家对整改报告进行审查,逾期不提交或整改报告审查不合格,终止认证有效期。其次,通过认证的专业有效期内如果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等办学条件发生重大调整或变化,须及时向教育评估机构申请对调整和变化部分重新认证。重新认证通过者,可继续保持原认证结论至有效期届满;否则,终止原认证有效期。重新认证工作程序可适当简化。第三,通过认证的专业如果要保持认证有效期的连续性,须在有效期届满前至少一年重新提出认证申请。《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状态保持监控办法(试行)》还规定,通过认证专业每年要报备改进情况,要接受中期审核,教育质量评估中心会形成认证状态保持监控结论(结论有两种:继续保持有效期,中止有效期)

26. 为什么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强调建立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跟踪反馈与社会评价机制?

 答: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师范专业培养的师范毕业生能够持续满足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求,用人单位满意度和毕业生实际就业情况是评判师范类专业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认证标准在“质量保障”指标项中专门设有“外部评价”二级指标,要求专业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基础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它是师范类专业收集信息,对“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进行定期评价的必要渠道,也是在“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支持条件”、“学生发展”方面开展持续改进工作的重要基础。

27.申请师范类专业认证前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答:申请师范类专业认证原则上至少在提交认证申请前1年开始评建准备,评建准备是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基础工作,主要任务是比照认证标准,找出自身存在问题与差距,逐步改进提升,具体包括:

 (1)学校层面:以专业认证为抓手,以认证理念推动师范类专业教学改革,引导师范类专业聚焦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培养,建立基于产出的持续改进质量保障机制和质量文化;开展广泛宣传;建立评建保障机制。

 (2)专业层面:对照认证标准开展自查,总结取得成效,梳理问题与不足,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有针对性改进。其中,重点工作是重新审视修订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建立基于产出的质量评价机制,整理教学档案与佐证材料。

 (3)教师层面:认真学习、充分理解认证理念与认证标准,将认证理念和认证标准落实到教学活动中,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持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8.师范类专业应怎样落实“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

 答:做好“六个落实”:适应学习需求、突出学为主体、服务全程成长、养成师德师能、促进全面发展、成就从教志愿。

29.师范类专业应怎样树立“产出导向”的人才培养观?

 答:师范类专业树立“产出导向”的人才培养观应做好“六个对接”:

 (1)对接基础教育师资需求设计培养目标;(2)对接教育教学岗位需求设计毕业要求;(3)对接毕业要求设计课程体系与教学环节;(4)对接课程目标“产出”应知应会;(5)对接毕业要求“产出”学习成果;(6)对接培养目标“产出”师范人才。

30.师范类专业应怎样坚持“持续改进”的质量观?

 答:坚持“持续改进”的质量观,应做好“三个跟踪”、推进“三个转变”。“三个跟踪”即(1)跟踪基础教育改革新发展,更新培养目标;(2)跟踪教育教学岗位新需求,更新毕业要求;(3)跟踪知识能力素养新规格,更新课程与教学。“三个转变”即(1)推进从专业(学校/教师/学生)自足向需求导向(政府/基教学生/学校/教师)转变;(2)推进教师中心(教了/重知识传授)向学生中心(学了/重能力养成)转变;(3)推进内部监控(自我循环)向内外评价(反向设计/正向施工)转变。

31. 专业应如何面向岗位需求论证培养目标的定位? 

答:针对培养目标不能有效对接岗位需求的常见现象,专业应在制定培养目标前开展规范有效的调研,并定性或定量分析论证专业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说明调研需求预测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对应关联关系。不能泛泛地去说教育方针、国家的战略需求、教师教育政策和学校办学定位,要利用岗位工作分析法,精准分析岗位需求,将岗位需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融入课程体系,要敏锐地把握当前基础教育改革新动向,如:新一轮课程改革、新高考背景下的综合素质改革等。

32.专业的毕业要求如何从内涵上有效对应支撑培养目标? 

答:针对培养目标不能有效落实到毕业要求的常见现象,在设计专业的毕业要求时,应列表用文字简要分析说明专业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对应支撑情况并简要分析内涵关联关系,如践行师德方面,专业通过什么样的课程和实践环节形成关于师德的专业认知,通过什么案例来培养师范生的师德敏感性和对两难问题的处理方法,以及如何通过见习实习以行为方式表现师德。

33.师范类专业应如何分解专业的毕业要求? 

答:在反向设计过程中,专业应对每项毕业要求的内涵进行合理分解,形成可教、可学、可评、可达成的指标点,每项毕业要求可分解成4个以内的指标点,分解后的指标点需要有名称和指标点能力描述并可衡量,要有课程支撑,让老师知道可教可知,学生知道可学可评。指标点表述一般采用动宾结构即“行为动词+名词”的写法,其中行为动词是用来说明学生学习的类型,如解释、辨别、演示、使用、开发、设计等,名词是用来说明学生学习的内容和结果,如具体的知识、技能、价值观或经历体验等。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准确适当,与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相匹配。具体表述上可参照教育部《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的相关策略与内容。

34. 学校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的主要工作是什么?

答:学校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是从理念认同到行动落实的整体过程,是从学校层面到院系层面的上下联动,也是从学校领导到普通教师的全体动 员。包括以下主要工作:

1)以认证理念标准为依据开展专业建设。学校组织相关职能部门、院系深入学习认证理念标准,获得广泛认同,依据认证标准要求,建立教学质量保障等相关机制,开展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院系与专业积极响应学校动员,出台配套举措,落实学校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有关制度要求。一线教师切实对照认证理念、标准要求,根据所承担毕业要求的培养任务,修订教学大纲,明确课程目标,设计相应教学与考核环节,开展课程目标达成评价。

2)按要求准备自评材料。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自评报告撰写指导书》要求,对照认证标准,逐条梳理自评材料,包括撰写自评报告、整理支撑材料等。撰写自评报告时,达成情况需要提供可证明全体学生能够达到标准要求的证据,而非仅仅提供个别的办学“标志性成果”。除描述达成情况外,还需对照标准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下一步改进的措施。

35. 通过认证专业整改期间每年报备的材料有哪些?

 答: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状态保持监控办法(试行)》要求,已通过师范类专业认证的专业应做好认证状态保持与持续改进工作,需在认证有效期内每年630日前,将本年度补充和完善的面向产出评价机制制度文件、面向产出开展的评价活动、评价结果、以及依据评价结果进行持续改进等原始材料上传专业认证管理信息系统。由专业认证机构对备案材料进行抽查,并根据抽查结果做出相应处理。具体材料包括:

   (1)本年度按照面向产出要求修订的制度文件(本年度如无修订,可不提供,但需注明):培养方案(需附修订时间、修订情况说明及合理性评价报告);各门课程教学大纲(需附修订时间、修订情况说明及合理性评价报告);产出评价制度文件(需附修订时间及修订情况说明)。

 (2)本年度按照面向产出制度文件开展课程目标评价的有关材料(每门课程一个文件包):①本门课程教学大纲;②本门课程教学考核材料,根据课程类别分别要求如下:a.理论课程。评价当年度根据本校教学文档管理要求,以电子文档形式存档的课程考核材料。参考要求如下:该课程本年度考核要求(如试题、作业,小论文、实验报告、案例分析、教学设计等)、课程评分标准、学生考核成绩记录和总成绩清单,学生考卷、过程性考核材料样本。b.技能训练。评价当年度根据本校教学文档管理要求,以电子文档形式存档的专业技能与教育教学技能考核材料。参考要求如下:考核内容与要点、考核形式与方式、评分标准、评价过程记录、学生考核成绩记录和总成绩清单。c.专业实践与教育实践课程,教育实践课程包括见习、实习与研习。评价当年度根据本校教学文档管理要求,以电子文档形式存档的实践考核材料。参考要求如下:以教育实践为例,见习、实习与研习课程教学大纲、考核表现形式评分标准、师德体验与表现评价,教案(方案)设计与实施评价、班主任体验与工作评价。教研活动体验与成果评价;学生的实习日记、实习报告;指导教师与实习学校的写实性评价等。d.毕业设计(论文)。评价当年度根据本校教学文档管理要求,以电子文档形式存档的毕业设计(论文)相关材料。参考要求如下:任务书、开题报告、文献翻译(原文+译文)、毕业(论文)设计文本;中期检查、各类评阅记录、答辩记录、成绩等电子文档。e.课程/综合设计报告。评价当年度根据本校教学文档管理要求,以电子文档形式存档的课程/综合设计报告及相关材料。参考要求如下:设计任务书、设计报告文本、评阅记录、答辩记录、成绩等电子文档。 ③本门课程的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分析改进报告。分年度完成面向产出的制度文件修订完善工作、课程目标达 成情况评价工作以及其他相关持续改进工作。


第二章  访谈、座谈参考问题


1.访谈、座谈校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人参考问题

1)您是否了解过师范类专业认证和其他专业认证?您是如何理解师范类专业认证核心理念的?学校在师范专业认证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2)学校在引导专业面向国家尤其重庆市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或政策规定?成效如何?

3)学校是如何来确保师范专业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对应关系符合认证要求的?对此建立了怎样的监控和持续改进机制?运行效果如何?

4)学校在师范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方面有哪些具体规定?学校是如何监管此类评价结果在专业持续改进方面发挥作用的?

5)学校对师范专业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没有具体标准?是如何对其进行监管的?有哪些推动其持续改进的具体机制?取得了哪些方面的实效?

6)学校在支持二级学院和专业协同育人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产生了哪些成效?

7)学校在专业实践基地和导师队伍建设方面有哪些具体要求和支持?是如何推动这些要求和支持得到落实的?

8)学校层面对二级院学院师范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有没有具体标准?执行效果如何?

9)在教师能力发展方面和教师教育课程教师到中小学实践锻炼方面有哪些具体支持措施执行效果如何?怎样持续优化的?

10)学校在师范类专业的建设经费、教师能力发展、教学日常运行支出、教学实施设备和图书资料更新方面有没有具体标准,同非师范专业相比,这些方面如何向师范类专业倾斜的?具体情况如何?

11)学校层面为师范类专业教学建立了怎样的质量保障体系,是如何保障师范生培养质量的?

12)内部监控和外部评价有哪些具体举措?成效如何?在持续改进师范专业教学质量方面的作用如何?

13)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机制有哪些?

14OBE的理念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完善中是如何实现的?

15)学校对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修订是怎么做的?

16)学校教务部门对课程考核评价有何调整?

17)学校是如何把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贯彻到全体师生中去的?

18)如何确保教师与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关联?

19)对专业教育做出改变的流程是什么?

20)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是如何形成合力的?如何避免团委学工活动与专业教学活动两张皮现象?

21)学生处和团委除了关注学生发展指标外,是否关注其他指标?

22)因为专业的招生情况而对专业教育进行变革的事例?

23)人事、财务、资产部门部门是如何为师范生培养服务的?全员育人理念是如何实现的?

24)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直接决定教师素质能力提升,学校有哪些相关制度?有没有教师考核制度和教师队伍建设规划?

25)教师分类培养是如何做的?有没有分类的职称评定文件?教育实践课程教师的职称评定有没有单独的文件?

26)人事处有没有落实教师下基层工作一年的制度设计?

27)如何保障师范专业建设特别是教学实践的投入?

28)在对教师考核方面,如何保障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29)实验设备、实习条件、实践基地是如何保障师范专业教学的?

30)学校是如何支持师范专业教师发展的?

2.访谈、座谈院领导、专业负责人参考问题

1)您是否了解过师范类专业认证和其他专业认证?您是如何理解师范类专业认证核心理念的?院系在师范专业认证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2)院系是如何根据学校办学定位来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如何体现面向重庆基础教育需求和教师队伍发展战略需求的?

3)本专业建立了怎样的培养目标评价机制?是如何根据评价结果持续改进培养目标的?

4)是如何根据培养目标形成毕业要求的?建立了怎样的毕业要求达成评价机制?如何根据评价结果抓落实抓改进的?学校和二级学院对此有没有出台具体的制度?

5)是如何根据本专业毕业要求建立课程体系的?课程体系是如何体现本专业特色的?本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是如何结合的?如何将教育研究、课程改革、中学教育教学案例等引入教学的?

6)本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目标达成评价是如何开展的?评价结果如何用来改进本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的?

7)校、院两级在建立“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以本专业为例谈谈开展了哪些工作?成效如何?

8)本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现状如何?本专业人才培养是如何使用这些实践教学基地的?是如何监控实践基地教学质量的?有没有形成制度?效果如何?

9)学院在建设本专业师资队伍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明显成效?未来如何进一步加强?

10)学院为专业教师培训、教师教育课程教师到中小学实践锻炼配套了哪些措施?实施效果如何?主要问题在哪?

11)是如何使用教师分类评价手段来激励教师提升教学质量的?

12)院校两级教育实践经费支出在向师范生倾斜方面建立了怎样的机制?

13)是如何根据专业教育教学需要定期更新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的?

14)是如何建设并有效使用中小学教师职业技能实训平台、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在院校两级是否建立了相应的制度?

15)二级院系建立了怎样的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如何根据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来规划和保证本专业主要教学环节质量的?

16)本专业在内部监控和外部评价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举措?实施效果如何?是如何服务于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达成的?

17)本专业在吸引优质生源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在了解学生需求方面建立了怎样的机制?在成长指导和学业监测方面是如何满足学生需求的?

18)从本专业近三至五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取得的社会声誉来看,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优缺点有哪些?后期如何来改进?

3.访谈、座谈教师参考问题

1)您是否了解过师范类专业认证和其他专业认证?您是如何理解师范类专业认证核心理念的?院系在师范专业认证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自己做了哪些工作?

2)本专业培养目、毕业要求、课程设置、培养方案制订您参与了哪些工作?哪些方面的人员参与?制订的流程是什么?本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是什么?您是如何理解的?

3)您承担了本专业的哪些课程?所承担的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什么位置?所承担课程的课程目标是什么?与毕业要求有怎样的支撑关系?您是如何将教育研究、课程改革、中学教育教学案例等引入课程教学的?主要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

4)您是如何开展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的?请以自己承担的具体课程举例说明,如何利用评价结果改进课程和教学的?

5)据您了解,本专业有没有同地方政府、中小学校开展协同育人工作?如果有,有哪些具体的合作举措?您在其中参与了哪些工作?成效如何?

6)您有没有指导过学生进行教师职业技能实训?是如何开展的?效果如何?课程大纲对此有什么要求?如何开展评价的?

7)您有没有指导学生进行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或教育研习,是如何指导学生的?效果如何?院校两级对此有没有制度规定?

8)您有没有过中小学教育服务经历?主要通过什么形式进行的?对改进您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哪些帮助?

9)校、院两级有没有教师培训、教师实践锻炼的配套政策?执行情况如何?

10)能否谈谈校、院两级的教师评价标准或制度,您对此有何看法?

11)当前的教育教学设施和专业教学资源能否满足您的教育教学需要?您觉得在哪些方面还需要提升或改进?学校在优化师范类专业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和资源方面有哪些政策支持?

12)请介绍一下本专业质量评价和保障体系(内部监控、外部评价)的主要内容,实施情况如何?校、院两级是如何对您的教学过程进行监控的?对专业教育教学的主要环节有哪些质量要求?

13)院、校两级有没有进行或委托第三方进行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调查?调查结果有没有向教师进行反馈?您是如何利用这些调查信息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

14)您是如何了解学生的需求的?在您承担的课程中,是如何去满足学生的需求的?是如何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的?

15)您对所上课程的学生成绩是否满意?后期打算如何持续提升?

16)据您了解,本专业是如何开展人才培养目标评价的?是如何持续改进培养目标的?

17)据您了解,本专业毕业要求是如何支撑培养目标的?毕业要求达成评价是如何开展的?是如何利用评价结果改进课程与教学的?校、院两级有没有相关的制度?

17)客观评价一下,您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环境、师资、课程等满意吗?对学生如何评价呢?

18)在质量保障体系方面,老师们是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工作,一般是隔几年参与一次?修订的依据是什么?

19)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您是如何落实认证理念的?有哪些困惑?

20)谈谈本专业任课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及教育技术的应用情况。

21)您是如何处理教学标准与学情差异之间的关系的?

22)学校有没有组织一些活动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

23)教师梯队培养有没有相应制度,您们学校是怎么做的?

24)“三习”(见习、实习、研习)有没有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是如何贯穿的?

25)在加强教师师德,提升教师素质、能力方面学校是怎么做的?学校是如何考核的?

26)您带过实习吗?简要说明本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4.访谈、座谈在校生参考问题

1)学习期间,学院是否向您们介绍过本专业将来主要从事什么工作、预计未来几年您们可能的职业发展状态?您们自己对此是否明了?有没有向您们介绍过本专业的毕业要求?您们自己对此是否明了?您们是否了解本专业会开设哪些课程?

2)能否通过举例简要说说有哪些毕业要求?即将学习哪些课程?

3)您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吗?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的?能否简要说说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及其发展预期?

4)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谈谈哪些课程开设得比较好?哪些课程开设还需要加强?哪些课程的教学还需要改进?

5)任课教师是如何评价您们的课程成绩的?可举具体课程说明。您觉得这种评价方式有哪些优点?哪些方面还值得改进?

6)能否请大三和大四的同学谈谈自己进行过的专业实践学习情况?比如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等。

7)能否详细谈谈该实践学习是如何开展的?如何进行评价的?自己有哪些收获?实践学习安排有哪些亮点和不足?

8)请大家谈谈专业提供的教育教学安排,如课程安排、学习条件、教师队伍、教育教学过程等,在哪些方面满足了您们的学习需求?在哪些方面还没有满足您们的学习需求?

9)在教师职业技能实训条件、各类学习资源等方面,有哪些值得肯定?还有哪些值得改进?

10)谈谈在生活指导、学习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等方面满足需求的情况?有哪些方面值得肯定?还有哪些方面值得改进?

11)本专业校内教师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能力如何?在哪些方面值得肯定?在哪些方面还需要提升?

12)本专业来自中小学校的教师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能力如何?在哪些方面值得肯定?在哪些方面还需要提升?

13)请大家用简要的语言对本专业做一个总体评价?

14)您了解师范专业认证的理念吗?

15)学院有没有指导并要求制订学业规划?简单说说您的学业规划。

16)作为未来的一名教师,你认为重要技能是什么?你们通过什么途径获得这些技能的?同学们平时会强化自己的技能,有专门的实验室吗?

17)您对老师上课满意吗?印象最深的教师或课程有哪些?不满意的有哪些?

18)老师上课主要采用什么方法?觉得新颖吗?如果教师要在教法上要做一些改变,你觉得可以在哪些方面改进?

19)如何进行专业技能训练?

20)“三字一话”是怎样开课的,怎么学的?

21)对学校实验室条件(设备状况、台套数)、设备更新、开放和人才培养等是否满意?对学院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有什么好的建议?

22)身为学校这个专业的学子,感觉如何?觉得光荣、自豪吗?

23)你对哪位教师上课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24)马上三年级了,马上要写毕业论文了,你们想写哪一方面的毕业论文?


第三章 学校简介和学校师范教育发展概况


1.学校概况

1)办学历史悠久。长江师范学院是重庆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学校始建于1931年,1958年开始高等教育,199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1年,涪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涪陵教育学院合并成立涪陵师范学院,2006年更名为长江师范学院。

2)基础条件优越。学校地处重庆市涪陵高新区,交通十分便利;校园占地1700余亩,系重庆市绿色学校建设示范学校、重庆市创建全国文明校园先进学校。校舍建筑面积69万平方米,馆藏载体文献1132万册(种),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2亿元;现有21个二级教学院(部)、55个全日制本科招生专业,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一流专业3个、重庆市特色专业10个、重庆市一流专业9个、重庆市一流课程71门。面向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本科在校生2万余人,学历留学生200余人;已与11个国家和地区、32个国外大学和机构建立合作关系。

3)师资力量雄厚。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300余人,其中正高职称187人、副高职称376人、博士学位教师479人,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1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英才计划、重庆市巴渝学者等省部级人才80余人。有双聘院士2名、“巴渝海外引智计划”高级专家9人,兼职博士生导师12人、硕士生导师115人。现有“十四五”重庆市重点学科7个、重庆市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8个,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18个,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5个。

4)科研实力强劲。学校现有省部级以上创新团队19个,“十三五”期间获批国家自科基金43项、国家社科基金53项,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进入全国150强,连续5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位居重庆前六名,2019年实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突破。科研经费连续4年突破1亿元,近4年年师均科研经费15万元以上。先后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级以上政府成果奖20余项。

5)社会声誉良好。学校师德纯正、学风浓厚,在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由2017年全国445名跃升至2022年的306名,全国师范院校排名由全国82名跃升至45名,在2016—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本科)中名列第226位。常年新生报到率超过96%,平均年终就业率超过97%;学生考研录取人数每年在600人以上,占毕业生人数的12%。按照“举师范旗、走应用路、创特色牌”的发展思路,学校正向建成应用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范大学迈进!

2.学校师范教育发展概况

 (1)师范类学科专业情况

专业设置

学校坚守师范办学定位和底色,截至20229月,学校开设有思想政治教育等14个本科师范专业,涵盖法学、教育学、文学等6个学科门类。

序号

专业名称

学科门类(专业大类)

批准年份

所属学院

1

思想政治教育

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类)

2001

马克思主义学院

2

小学教育

教育学(教育学类)

2003

教师教育学院

3

体育教育

教育学(体育学类)

2001

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

4

汉语言文学

文学(中国语言文学类)

2001

文学院

5

英语

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类)

2002

外国语学院

6

日语

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类)

2006

外国语学院

7

历史学

历史学(历史学类)

2004

政治与历史学院

8

数学与应用数学

理学(数学类)

2001

数学与统计学院

9

物理学

理学(物理学类)

2001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10

化学

理学(化学类)

2002

化学化工学院

11

生物科学

理学(生物科学类)

2002

现代农业与生物工程学院

12

音乐学

艺术学(音乐与舞蹈学类)

2001

音乐学院

13

美术学

艺术学(美术学类)

2002

美术学院

14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

教育学(体育学类)

2021

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

特色学科专业

 在学校师范类专业中,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一流专业1个,有重庆市特色学科专业(群)5个,重庆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有条件通过教育部第二级师范认证专业6个,

特色课程

学校通过分类分层立项建设方式,实施师范类专业课程提质扩容工程。截至202211月,立项建设重庆市精品(重点)课程21门,认定重庆市一流课程71门和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与基础教育学校共建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等学科教育类课程5门,积极开设“互联网+”教育师范专业公选课程。学校师范专业特色课程建设具有一定基础和特色。

学科建设

教育学学科为重庆市“十三五”“十四五”重点建设学科,是重庆市立项建设的教育硕士点建设学科。现有重庆市教育改革研究中心、乡村教师发展研究中心等研究平台,建成69个教育实践基地和3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近5年,教育学学科获国家社科基金10项、省部级项目78项,出版专著21部,获科研奖项18项;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22人;立项市级教改项目11项,获批市级教学成果奖7项,向教育部综改司、政策法规司提交咨询报告18篇。

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大力实施“双专业+双导师+双路径+双类别”的教师教育新模式,即:师范生培养充分体现师范专业的“学科专业+教育专业”双专业特质;学生的教学能力培养,不但要有校内学科教学法老师的指导,还要得到校外中小学名师的指导,通过“双导师”指导,让学生充分体验“拜师-学师-准师-出师”的教师教育文化;师范专业学生既要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遵从共性成长路径,同时也可以结合自身特长选择“卓越教师实验班”成长路径,“卓越教师实验班”采取“1+N”的方式设立,即每届学生可竞争参加学校统一设立的“卓越教师实验班”,也可参加学院结合各专业设立的“卓越教师实验班”。对小学教育专业,按照“多主多辅和一专多能”的要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分类培养。

教学改革

一是积极探索“新师范”建设。实施“新师范”建设行动计划,从明确教师教育新定位、构筑教师教育新平台、形成教师教育新布局等10个方面,系统设计长师“新师范”建设方案,已有6个师范专业通过第二级认证。二是构建“三维一体、双向激活、共享共赢”教师教育协同培养体系。落实卓越教师培养理念,坚持“高校+教育行政部门+基础教育学校”三维一体(UGS),覆盖中小学200多所,实现校校双向激活、共享共赢。三是改革院校本位的人才规格设计。依据通用的教师专业标准,结合重庆、贵州、云南、湖北等省市农村教师需求,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层面明确了农村教师的培养规格,形成了专业性与乡村情怀并重的农村教师本土化培养标准。四是改革学科本位的课程设置。突出学生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同时选设农业与农村特色课程,并针对课程知识的固化与滞后属性,推动课程体系与乡村中小学课程教学的对接。五是加强新时代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全面落实“五育并举”,实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将第二课堂学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六是着力擦亮教师教育特色。启动实施教师教育特色发展行动计划,以乡村教育振兴为导向,坚持服务乡村教育、研究乡村教育、创新乡村教育的基本思路,从田野调查、理论研究、课程建设、教师培养等多维度融入乡村教育振兴实践,努力开展基于乡村优势的教育创新研究,努力探索有别于传统乡村教育的新型教育实践,持续积淀和彰显学校聚焦乡村教育的教师教育特色

2)师范类专业学生情况

学校现有师范生8400多人,占全校全日制普通本科在校生总数的37.25%

师范生招生情况

学校面向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招收师范生,生源以重庆市为主,招生规模逐年扩大。

师范生就业情况

学校在校生中,70%来自农村,65%就业去向农村。学校通过UGS教师教育共同体平台,立足于解决本土基础教育师资培养与建设问题,根据地方的教师需求,选拔本土生源,利用本土教育资源,培养对本土具有地域认同、身份认同、价值认同的乡村教师。

近五年,学校累计师范毕业生总数为9116人,其中从事教育行业人数4473人,占比49.06%。以2021年为例,2021届毕业生总人数5732人,其中师范毕业生1541人,去向落实率95.33%。师范生中从事教育行业人数692人,升学213人(13.82%),合计905人,占师范生总数的58.7%

学生到中小学从教的就业区域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特别是重庆的渝东南、渝东北地区。其中,2016年以来,到重庆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4个)、脱贫县(国家级14个、市级4个)中小学从教学生比例平均占到重庆中小学从教总数的76.18%

3)服务基础教育情况

学校师范生以服务农村教育著称

学校的毕业生以“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水平高”的良好形象著称,学校因此被誉为“培养山区教育子弟兵的摇篮”。六年来,在重庆共有2834名学生到927所农村学校任教,占重庆农村新增补教师总数51.1%。面向贵州、云南、四川、西藏和湖南等地的119个区(县)642所乡村中小学,培养了800余名教师。特别是唐大鹏和何艾莲同学,习近平总书记在石柱县中益乡中心校考察时,对他们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给予了高度肯定。

学校服务西部乡村基础教育有成效

学校服务乡村教育从渝东南周边的11个区(县)延伸至重庆市37个区市县,与城口县、巫溪县、酉阳县等14个区(县)的教委签订“实施统筹城乡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共建‘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协议,建成了服务乡村教育发展的UGS教师教育共同体。在乡村教师培训上,从最初的以县级培训和班主任培训为主发展到目前的以国培和市培为主,从最初的面向渝东南地区的师资培训为主发展到目前的以重庆市师资为主,举办了乡村骨干教师置换培训、乡村学校教学能手集中培训、乡村教师教学技能提高培训、乡村紧缺学科教师集中培训等各类职后培训,辐射面扩展至全国20多个省市(主要是中西部地区)。近20年,总计培训乡村教师达52794人,有1400多名教师成为骨干教师和优秀教师。

学校乡村教师培养工作的示范作用明显

重庆电视台新闻频道、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重庆日报、新华网、光明网、华龙网、重庆日报、中国教育学刊等媒体对学校服务乡村教育进行过系统报道。比如《光明日报》以“学生去当老师,老师来做学生——长江师院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为题、中国教育报以“渝东南人民的教育‘圣殿’——长江师范学院巡礼”为题、重庆日报以“服务基教助力前行——长江师范学院实施‘校长国培计划’助力农村教育发展”为题,《瞭望新闻周刊》以“恋乡教育成功的典范——长江师范学院”为题介绍了学校乡村教育的经验。

总体上,学校师范教育具有如下特点:

1)扎根乡村,坚守师范办学底色。长江师范学院作为一所地方师范院校,深耕师范教育90年,师范已成为学校秉承的发展基因、厚重的办学底色。在师范院校综合性发展大趋势下,学校始终保持师范办学的主体地位,现有师范专业14个,师范生8400多人,占37%。学校办学实力不断提升,在全国120多所师范院校中列45位。

2)聚焦乡村,彰显师范办学特色。一是构建“教育部门、高等院校、基础教育学校”三维一体教师教育共同体,推动优质教育资源逆向流动,促进乡村教育均衡发展。二是实施“双专业+双导师+双路径+双类别”师范教育新模式,强化师范生基础能力、专业能力、综合能力、研究能力,从源头上提升乡村教师业务能力。三是按照“缘起新要求、依据新标准、借力新技术、构造新形态”基本逻辑,探索师范教育“十新”举措,构建师范教育新形态,助推乡村教育新发展。

3)融入乡村,提高师范办学成色。在校学生70%来自乡村,60%到乡村就业。2014年以来,学校共有3338名毕业生到区县任教,其中到乡镇任教达2942人,占88.1%。在基层任教的周晓林、石君被推选为重庆市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代表,学校师范教育已经与乡村教育同色相融、同声相应。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