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科科研  科研团队

科研团队

榨菜育种与病虫害防治重庆市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录入时间:2024-07-17 发布者:admin 访问次数:11


该团队2024年入选第五批重庆市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团队现有成员15人,其中教授5人,博士12人,团队负责人王殿东教授为重庆英才创新领军人才、重庆市巴渝学者特聘教授,团队骨干刘义华研究员为重庆市首批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团队骨干陈发波教授为重庆式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涪陵英才,团队骨干孙钟雷教授为重庆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团队骨干廖静静博士为重庆市高校巴渝学者青年学者。

团队深耕教育、扎根地方、服务“三农”,以培养知农爱农应用型人才为己任,牢记强农兴农使命担当,致力于解决榨菜产业发展中的问题,教书育人、潜心科研、攻坚克难,在科研创新、服务社会、教书育人等方面不懈努力,为支撑中国农业强国战略、乡村振兴及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力争打造一支有情怀、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地方高校教师队伍。

1.团队始终不忘初心、立德树人,培养地方农业新型人才。团队教师忠诚和热爱党的教育事业,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团队以黄大年老师为榜样,通过开展“育师德、正师风、练师能、育名师”建设活动,在田间地头讲党课、履行党员职责,引领教师将“心有大我,至诚报国”作为内在信念和行为品质,融入到教育实践、科学研究的每一个环节,所在支部先后荣获重庆市党建工作样板支部、重庆市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在教育教学中,结合学校“应用型高校”办学定位,致力于培养厚植三农情怀、赓续农耕文明、矢志强农兴农的适应西南地区园艺产业发展的农业新型人才,坚持“思政引领—建设大课堂—精准服务需求”的工作思路,打造“农科特色育人品牌”,实施“三农思想引领工程”,通过师生“六相育人法”(相识于自然、相融于生活、相知于谈心、相长于课堂、相伴于成长、相思于未来),引领学生知农爱农、强农兴农,构建“全盘沁润”的德育体系。团队教师开展就业和考研指导,激励学生扎根西部、扎根地方、扎根基层作贡献,五年来团队教师共指导405名学生,考研录取率达34.8%,其中62名学生考上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双一流高校研究生,未考研学生就业率98%,其中184人在西部地区就业,占比70%

2. 团队坚持以生为本、以教为责,理论与实践融合促进教学创新。团队潜心教学研究,基于园艺作物遗传育种、园艺作物栽培学、园艺作物病虫害防治等课程内容和性质,结合学情特色,创新型构建了“一个主线、三元驱动、四维融合”的农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即所有课程以“知农爱农、强农兴农为思政主线,梳理“地区特色+学科前沿+思政育人”的内容体系,针对性设置“案例+问题+项目”驱动的“三元驱动”组织形式,构建了教学与科研、虚拟与现实、田间与室内、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四维融合”立体化教学平台,提升教学实效。此外,团队教师围绕地方特色产物,结合科研成果,创新引入三峡库区特色作物(榨菜、柑橘、龙眼、荔枝)育种、栽培、病虫害教学内容,基于课程衍生的“大田慧眼”助农APP拓展学生服务三农的课外空间5年来团队承担农学类市级教学改革项目1项,承担课程入选重庆市一流课程1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校级特色课程3门,教学改革成效受到学生、同行和社会的高度评价。团队全体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指导学生学习及科研探索,学生参加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29项,发表学术论文28篇。

3. 团队聚焦特色,潜心研究,破解“育种防病”难点问题。党的十九大以来,团队以黄大年老师为榜样,立足于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重点围绕重庆市支柱产业榨菜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品种选育和重点病虫害防治开展了系统的研究,近5年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2项,到账科研经费741万元,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进展:获得国家农业农村部审定新品种2个、授权发明专利16项,发表研究论文35篇。团队培育的榨菜新品种‘高山青’为世界首个高山榨菜品种,开起了海拔800-1300米高山地区种植青菜头的先河,对榨菜生态区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布局带来革命性影响,人民网等权威媒体和涪陵区政府相关部门给予专门报道与关注;团队选育的特晚熟榨菜品种‘三月青’,是西南地区最晚熟榨菜品种,最迟可至4月上旬无鲜嫩青菜头时节上市;团队研制与湖南省植物保护所联合研发的光合细菌制剂可有效防治榨菜根肿病和作物线虫病;团队研制的向榨菜根系导入抗根肿病蛋白技术体系,可有效推迟榨菜根肿病发病20天以上,可显著降低根肿病对榨菜的危害。

4. 团队开展科技惠农、成果应用,服务榨菜产业发展需求。团队始终以更好的服务地方产业为目标,通过多种途径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一是结合地方榨菜种植中的难点问题,开展“带技术,进乡村”活动:针对榨菜产业发展中晚熟和高山品种缺乏问题,团队将选育的榨菜新品种‘三月青’和‘高山青’带进乡村,成为了重庆多个区县政府和农户心中的“致富宝贝”,2020年以来,“三月青”、“高山青”示范应用10万余亩,新增经济效益1.5亿余元;针对榨菜等十字花科蔬菜栽培中受根肿病危害严重问题,团队将研发的光合细菌制剂带进乡村,在重庆、湖南多个地区进行了应用,累计推广达50余万亩。二是组织博士团下乡、学生三下乡活动、师生志愿服务者等活动,先后在涪陵、石柱等地开展政策宣讲、科技支农活动200余次,指导农户果蔬栽培、病虫害防治、食品加工等产业扶贫和乡村振兴工作,服务群众10000余人次。三是开展科技特派团活动,共选派李昌满、王殿东等4位同志与乡镇政府、企业对接成为科技特派员,跟踪指导企业和农户的实际生产问题,其中李昌满同志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专家团基层服务活动,其奉献担当精神获得受援地永川区党委政府和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受到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大力表扬。

5. 秉承传统、协同共进,构筑成长式“人才梯队”。团队聚焦利用新技术新方法解决榨菜产业发展中的问题,注重教学和科研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工作制度,落实团队工作责任制,通过多年奋斗逐步形成了以重庆英才领衔,重庆有突出贡献专家、重庆市巴渝学者、重庆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国家三区和重庆市科技特派员等优秀人才组成的老中青梯队型教师团队。一是开展团队文化建设活动。团队通过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教学技能提升、科研能力研讨等模块化的团队建设活动,逐步形成了“落实立德树人,厚植三农情怀,写实大地论文”的团队文化。二是开展青年教师成长计划,制定“青年教师导师”结队帮扶机制;组织教学创新、教学技能培训、教学研讨活动,提升教学水平;搭建“每周一会”的科研讨论会交流平台;邀请张友军等国内知名学者开展学术讲座16期。通过帮扶,近五年团队成员4人获得高级职称认定。三是开展协同共育工程,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湖南农科院、涪陵农科院等6个科研单位开展合作研究,推动团队科学研究;依托智慧果蔬产业学院校企协同创新平台,选派4人到企业挂职锻炼,掌握行业企业需求,形成了校企深度融合、共育教学团队的培育途径。经上下齐心协力,目前已形成了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梯队,团队先后入选重庆市高校创新研究群体、重庆市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